長期以來廣為詬病的網速慢、流量資費高等問題又一次站在輿論風口。近日,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敦促相關部門研究如何把流量費降下來,實現“薄利多銷”。隨后,電信運營商率先下調寬帶固網費用。業(yè)界指出,流量資費存在50%的下降空間,不過這并非朝夕就能實現,將伴隨著4G用戶數量增加、基礎設施完善同步進行,這也進一步刺激運營商加快流量經營的轉型和業(yè)務模式的創(chuàng)新。
互聯網廠商再度開炮
近日,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的經濟形勢座談會上,網易董事局主席兼CEO丁磊呼吁網速提上去、資費降下來,引起了國務院的關注和重視。之后不久,工信部公開表態(tài),將推動企業(yè)加大網絡投資,降低手機流量資費,已立即布置相關企業(yè)研究落實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丁磊并不是第一個炮轟運營商網速慢、資費高問題的人。在此之前,包括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、搜狐董事局主席張朝陽、當當網CEO李國慶等都曾對流量費用有頗多微詞。其中,張朝陽此前解讀搜狐財報時多次提出,搜狐視頻業(yè)務每年要花費大額的帶寬購買費用,成為視頻業(yè)務“燒錢”困局難解的一個重要原因。除此之外,經營網絡音頻業(yè)務的創(chuàng)業(yè)型公司喜馬拉雅FM聯席CEO余建軍也曾透露,帶寬購買成本已達數百萬元。
觀察人士指出,無論固網寬帶還是移動寬帶,可以說是承載幾乎所有互聯網應用的底層網絡,重要性不言而喻;ヂ摼W廠商希望借助社會輿論向相關部門和三大運營商施壓,進一步改善網絡質量,下調帶寬費用,由此更好地提供各種互聯網應用和服務。事實上,在過去一兩年間,互聯網企業(yè)的OTT應用已對運營商的傳統業(yè)務造成沖擊,運營商逐漸淪為網絡管道,但管道核心資源仍掌握在運營商手中,互聯網企業(yè)仍需要向運營商支付一定的帶寬費用,在互聯網應用免費成主流的情況下,降低帶寬成本自然成為普遍性的需求。
國內外差距引爭議
互聯網企業(yè)的詰責,使一直以來對運營商資費高的社會大眾“討伐”聲音再一次甚囂塵上,而且公眾大多形成了國內資費遠高于國外水平的認知。
獨立電信行業(yè)分析師付亮指出,國內無論固網寬帶還是移動寬帶,網速與歐美國家相比有明顯差距。固網寬帶落后美國約五年,移動寬帶落后發(fā)達國家平均水平約四年。
而通信專家項立剛則并不同意國內通信資費高的觀點,他指出,資費被指偏高,與4G網絡發(fā)展、普及程度及運營商攤平前期大量基礎設施建設成本有關。實際上,國內三大運營商的競爭是異常慘烈的。北京商報記者從三大運營商官網獲悉,目前4G套餐含1GB流量的價格約在120-150元,還內含400-500分鐘的通話時長。由于日韓、歐美運營商的業(yè)務類型及內容不同,雖并沒有直接可比性的數據,但國內的資費水平確實處于中等偏下。
另有業(yè)內人士認為,與國外電信業(yè)一個很大的不同是,國內電信市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管理體制的束縛,網絡經營有著不同的市場主體,但卻有著血緣關系,并未放開拳腳展開實質性的競爭,與此同時,運營商內部的發(fā)展驅動力不足,業(yè)務模式缺乏創(chuàng)新。
一位不愿具名的來自運營商內部的人士叫屈稱,運營商既要保證持續(xù)的盈利能力,有著嚴格的KPI考核制度,又要顧及社會公共事業(yè),投入巨大的建設成本,回報卻十分有限,這顯然是一個悖論。
流量經營迫在眉睫
盡管運營商有著自己的委屈,但不可否認的是,在政府部門重視、社會輿論施壓的情況下,4G流量資費將迎來下降。截至發(fā)稿前,北京商報記者分別致電三大運營商,了解到運營商目前還并未公布降資費的政策,但已在內部商討。
流量資費下調,對三大運營商來說,一個直接的后果就是攤薄盈利。近年來,傳統的營收主力——語音及短信業(yè)務急劇萎縮,運營商向流量經營轉型,數據業(yè)務在三大運營商營收結構中的比重已接近或超過一半,而流量業(yè)務盈利空間進一步壓縮,將使運營商的轉型之路再遇變數。
據中國移動最新發(fā)布的2015年一季度未經審計財報顯示,中國移動總營收為1608.57億元,同比微增3.9%;凈利潤238.3億元,同比出現5.6%的降幅。而在此之前,中國移動在2014年實現6414億元的營收,相比上年微增1.8%,凈利潤為1093億元,盡管這一數字仍很漂亮,但與中國移動自身同比卻出現了10.2%的降幅,成為16年來的最大跌幅。
專家指出,工信部已經表態(tài),三大運營商再度下調4G流量資費已是板上釘釘的事情,這倒逼著電信運營商加快流量經營的步伐。更為重要的是,流量經營不能只局限于單純的流量銷售,還需要通過創(chuàng)新實現流量的多元化模式。不過這需要一定的時間,不太可能出現斷崖式的下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