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出席東京舉行的愛立信全球商業(yè)論壇時,愛立信高層表示,5G今天也僅僅是一個愿景而已,5G有可能實現的商業(yè)部署最早也要到2020年了;中國通信業(yè)要想獲得更大的成功,就一定要著眼于全球的標準,這樣才能夠建立更加完整的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。
5G還只是一個愿景
目前5G標準還在醞釀中,不過,已經有企業(yè)開始談及5G的前景,愛立信高級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艾華信表示,“我認為5G現在還處在一個考慮愿景的階段,愛立信不會把5G看作是現在就能推出的一種全新的無線通信技術,因為就算推出了,現在也沒有人愿意去購買,愿意去采納”。
他說,5G今天也僅僅是一個愿景而已,因為4G才剛剛在一個起步階段,還是在一個早期的發(fā)展階段,5G有可能實現的商業(yè)部署最早也要到2020年了。
“我們的行業(yè)在發(fā)生很多深遠的變化,我們從現在開始必須要有一個更加長遠的愿景。4G網絡在設想階段時,其初衷并不是要去適應我們今天在談的網絡社會,而是為了適應智能手機、平板電腦和各種各樣的新型終端設備高速接入的要求。在未來的發(fā)展當中,會有更多的像機器之間的、機器與人之間的交互,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有一個愿景。但是,我們也希望市場理解,關于5G還只是一個愿景的討論。”艾華信如此說。
通信標準要避免孤島效應
在2G時代,日本、韓國都曾出現移動通信制式與全球主流通信制式不同,即“孤島效應”,而3G時代中國的TD-SCDMA也只有中國移動一家用,對于中國未來通信標準是否會出現孤島效應,愛立信高級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艾華信認為,如果在一個國家的市場內部,本土的供應商和本土客戶如果走得太近,造成了所有的創(chuàng)新只是在本土的買家和本土的賣家之間的創(chuàng)新,那么就會形成一種閉門的供應商和客戶之間的交互,但是如果想把這個情況復制到全球市場當中,確實存在這樣的風險。
“像電信行業(yè),從發(fā)展的第一天開始就是一個全球性的市場,電信業(yè)的基礎價值之一就是把世界各個地方之間能溝通,那么如果有太多的個別市場獨特的標準,會妨礙整個電信行業(yè)全球性的本質,而且會帶來一些既不兼容也缺乏競爭力的標準”,他說。
愛立信東北亞區(qū)總裁楊席凱也認為,日本的通信技術一直是沿著自己獨特的道路來走,包括它曾建立自己的通信技術標準,但其中有很多經驗教訓值得吸取,對于任何市場來說,包括對中國市場來說,想獲得更大的成功,就一定要著眼于全球的標準,這樣才能夠建立更加完整的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。
全球電信設備巨頭已經產品差異化
對于全球通信設備商之間的競爭,艾華信認為,彼此之間差異化的程度已經越來越大了,全球主要的5大系統(tǒng)設備商諾基亞、阿爾卡特朗訊、華為、中興、愛立信的產品組合都有非常大的差異,以華為為例,華為今天已經有非常大的一塊終端的業(yè)務,手機的業(yè)務,而愛立信沒有這塊業(yè)務,愛立信對于移動通信、云、OSSBSS、服務、媒體交付等部分是更加專注的,愛立信和華為這兩家公司是不一樣的。
他表示,從市場份額的角度來說,愛立信的表現始終非常地穩(wěn)定,而華為也不是一家很新的公司,二十年前華為就開始快速的發(fā)展。華為拿到的市場份額主要是從一些業(yè)已消失的公司中拿到的市場份額,比方說北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