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P汲取ATM營養(yǎng)
李軍 2002/03/11
簡單的IP技術成為未來的統(tǒng)一網絡平臺已是大勢所趨。
ATM曾經被賦予厚望,現在我們卻不得不談論如何取代它,平滑升級到以太網。
多年以來,網絡專家一直希望能找到一種能覆蓋所有網絡技術的理想方案。ATM曾經被賦予過這種重任,而現在IP技術將成為未來的統(tǒng)一網絡平臺似乎已經得到了大家的共識,那么是否真會如此,是否IP技術將一統(tǒng)江山?
當年,在快速以太網技術之后出現了兩種先進的網絡技術ATM和千兆以太網技術,關于ATM和IP技術之間的話題是信息產業(yè)討論的熱點,在美國曾一度被稱為“信仰之戰(zhàn)”。由于當時千兆以太網的一些標準和產品不是很成熟,而ATM可以提供155M甚至更高的傳輸帶寬,以及可以對多媒體業(yè)務提供其特有的QoS,因此很多企業(yè)選擇了ATM局域網。ATM通過多種機制來實現與傳統(tǒng)局域網的連接和業(yè)務互通,例如:LANE(局域網仿真)、IP over ATM(基于ATM的IP)和MPOA(基于ATM的多協(xié)議)。這些機制對傳統(tǒng)局域網屏蔽了ATM交換結構。對于企業(yè)而言,ATM當時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網絡模式,而如今,ATM技術已不再那么風光。ATM技術的地位和以太網、幀中繼的地位是一樣的,都是在第二層支持第三層的IP。
隨著技術的發(fā)展演變,千兆以太網技術已經實現,許多廠家(Extreme、3Com等公司)都推出了該產品。它的特點是高速、優(yōu)質而且能夠實現QoS。另外,它相對于ATM有很高的價格優(yōu)勢,千兆以太網采用全雙工工作方式,不對幀的格式做任何改變,比ATM擁有更大的帶寬。而且千兆以太網技術在單模光纖上的傳輸距離已經達到4000m,這個距離對于園區(qū)建筑物之間的互連環(huán)境已經足夠,但對于城域網和廣域網,它仍然顯的無能為力。另外,千兆以太網技術仍然和傳統(tǒng)的以太網技術一樣缺乏擁塞機制,因此時常會影響到用戶對服務器數據庫數據的存取。同時,它也沒有解決多媒體數據傳輸的問題。而ATM技術在QoS方面要優(yōu)越得多,所以,對QoS要求非常高的用戶,他們就只能忍受ATM的昂貴價格。
從發(fā)展的角度看,下一代的網絡應為統(tǒng)一的數據網。隨著IP技術的發(fā)展,IP和 ATM這兩種本來讓人們認為不相容的技術卻在很多骨干網上呈現出“和平共處”的局面,而且二者的相輔相成的確也帶來了不少好處。在原有ATM網絡中引入IP技術的改造后,它可以把聲音、視頻和數據信息統(tǒng)一封裝成包,等包達到目的地之后再重新組合處理。這樣,無論家庭還是企業(yè),就都可以通過單一的連接完成多個電話呼叫、接收傳真、訪問因特網等應用了。這樣既可保護原有投資,又能支持基于IP新技術的視頻、虛擬網絡、電子商務等應用。我們單獨地去追求一種技術都不理性,盡管我們無法預計遙遠的未來這兩種技術的發(fā)展會怎樣,但在近期,“IP+ATM”是一條相對穩(wěn)健、實用化的道路。
以Cisco的標記交換技術為核心的多協(xié)議標記交換技術支持ATM與IP技術,該技術可實現對等的IP和ATM的集成。在這種網絡體系中,智能交換機可以通過統(tǒng)一ATM網動態(tài)地轉發(fā)IP流量,該技術提供了一個“IP+ATM”的平臺。IP技術面向將來的業(yè)務服務市場,而ATM則已經在數據通信市場占有了一席之地。因此,網絡管理者期望能在IP路由設備上增加ATM的QoS制和SDH的自愈保護功能,大幅度降低網絡構建和運營成本,從而增加其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。
中國計算機報 2002/03/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