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為學生在呼叫中心當“話務員”。陳菁菁/攝
網友爆料:無錫旅游商貿高等技術學校假借實習之名,利用學生廉價勞動力,以極低的工資讓學生工作極長的時間,并定擅自定下霸王條款,規(guī)定學生如若不達到學校規(guī)定的時間以及所謂的“態(tài)度不好”惡意克扣工資,學生工資本來就最高100元一個月,扣光不說甚至還要學生貼錢達到百元以上。
調查:學天需撥打100多個客戶電話 成功一個才能得幾塊錢報酬
接到爆料后,記者來到無錫旅游商貿高等技術學校了解情況。在學校信息大樓6樓看見了爆料人所指的電信呼叫客服中心實習基地。據爆料人介紹,學生不管自愿與否,都得參加這種極其低廉報酬的“實習”。
記者在現場發(fā)現,實習基地教室前后門緊閉,很少有學生出門。記者在門口等了許久才遇到一位出門拿東西的女生。該女生介紹,自己為該學校商務英語專業(yè),學校規(guī)定每個班學生都要參加此類實習,商貿系主要是當電信客服向客戶推銷手機業(yè)務。每天的上班時間為早上8點到下午4點半,推銷成功才能得積分,推銷成功的越多,積分越多,工資也就越高。
學生推銷的業(yè)務不同,每天固定的工作量就不同,積分大小也有差異。“我推銷的是讀者報業(yè)務,每天需要打180個電話,推銷成功一個是1.2個學分。最后的工資看你有多少個學分,就有多少錢。但是很難推銷成功,我到現在工作了一個多月也就只有幾十個積分。
當記者問到對薪酬是否滿意,該學生表示,來基地實習并不是沖著薪資來的,是學校強硬要求的,因為有學分要求。感覺與自己所學專業(yè)不掛鉤,但確實能鍛煉人。
學校回應:這是工學結合項目課程并非實習 發(fā)給學生的是獎勵并非工資
那么,是否真的如學生所說,學校強逼學生參加此類實習只是為了利用廉價的勞動力嗎?
“這不是實習,這是工學結合項目,是電話營銷課程。”無錫旅游商貿高等技術學校商貿系劉主任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道。每個學生都要參加,一般為期兩個月,算學分。“這種實訓課程比書本課程要強,可以鍛煉學生的交際能力,在企業(yè)面試過程中非常有優(yōu)勢。因為是職校,出去的學生真正做本專業(yè)課程的很少,政府熱線12345招聘,留下基本上都是我們學校的學生,因為他們有優(yōu)勢,有經驗,有這樣一份工作已經不錯了。”
據了解,電信客戶呼叫中心是電信與學校的合作,已經實行了4年了。商貿系肖老師解釋說,這個課程有10個學分,其中2個學分是常規(guī)考核,8個學分是業(yè)務考核。在業(yè)務考核部分,也只是考核學生的工作量,也就是每天180個電話,2小時通話時間,對于業(yè)務推銷的成功率是不做考核要求的。學生只要得到6個學分就算合格了。工作時間也與平時上課時間相同,早上8點開始到下午4點半結束。
學生們拿到的錢是電信公司給予學生的獎勵,而不是工資,多和少取決于學生的努力程度。對于獎勵,這是電信制定的,有一套標準的獎勵制度。“我們奉行多勞多得,不勞不得的原則,目的是為了激勵學生好好做好實訓工作。”肖老師說。“現在的學生有個普遍的心理,不急于就業(yè),所以也不在乎積分。有些學生在工作時把耳機掛在一旁算通話時間,自己則玩手機,如果是真正的在外實習早就被開除了。”
肖老師還說:“學生們拿到的錢并非如爆料的學生所說,一個月最高100元。有努力的學生一個月拿1000多的也有。”對于罰錢一說,肖老師表示:“學生如果一天完不成量,就扣2個積分,遲到也是扣2個積分,最嚴重被客戶投訴的扣30個積分,最多扣到最后積分為零,也就是說該學生不得分,沒有獎勵,但是扣到負數讓學生貼錢是絕對沒有的。”
昨天,本市一家高職院校的學生向記者反映,學校強制大三、大四部分學生每天要到該校“呼叫中心”當“話務員”,一個月工資只有100多元,還有各種苛刻的扣錢規(guī)定。“簡直當我們廉價勞動力嘛!”學生憤憤不平。學校則表示,這不屬于頂崗實習,而是正常的教學計劃,所謂的“工資”實際上是“獎勵”,目的也是為學生將來的就業(yè)做好準備。
學生:“打電話打到喉嚨啞”
該校國際商務專業(yè)大三學生小盛過完春節(jié)就要去學校的呼叫中心“上班”了,她卻一百個不情愿,甚至用“不幸的開始”來形容即將到來的下半學期。
“上一屆的人告訴我,他們每天要從8點打到16點,一天下來喉嚨都啞掉了,一個月的工資只有100元,如果遲到、早退或是曠工的話就要扣學分,如果工作態(tài)度不好的話還要倒扣錢。”小盛覺得,學校利用實習的借口把他們當做廉價勞動力在使用,而且也學不到東西。
昨天,記者來到這所高職校位于信息大樓的呼叫中心,只見大門緊閉,門上貼著“工作中請勿打擾”的字樣。過了不久,一名學生出來整理柜子,她告訴記者,自己是商務英語專業(yè)的大四學生,這次在呼叫中心一共實習39天,還有4天就結束任務了。
這名學生說,自己基本上一天要打近200個電話,目前工資還沒有拿到手,估計收入在180元左右。“實習得挺辛苦的,但是不做你就得不到學分。”
現場:實行“多勞多得”原則
得到學校允許后,記者進入呼叫中心。記者看到,有40多名學生對著電腦,戴著耳麥,認真干著“話務員”的工作,也有幾個學生漫不經心地玩著手機。
據了解,這個呼叫中心是學校和某通訊公司合作的校內實訓基地,學生們要做的就是幫該公司推銷電話業(yè)務,每推銷成功一單業(yè)務就計1分。從墻上貼著的《考核標準》見到,每完成300個積分,每個積分為1.4元;301—400分之間,每個積分為1.6元;401—550分之間,每個積分為1.8元;大于550分,積分就達到2元1分;大于700分則另加一次性獎勵300元。
可是從采訪中了解到,要推銷成業(yè)務并不容易。有的業(yè)務種類成功率只有0.92%,也就是打100個電話才能推銷出去一單,從而拿到1分積分。何同學是這個班里“業(yè)績”較好的,但她的積分還不到500分。“不過,上一屆有人干了2個月拿到了近2000元”,何同學稱自己已經“打怕了”。
然而,并非所有學生都對學校的安排不滿。有兩名學生說,趁這個機會鍛煉鍛煉挺好的,可以磨煉自己的耐心,提高自己跟人打交道的能力。“將來找工作,這些都能用得到。”
回應:給的是實訓補貼并非工資
面對把學生當廉價勞動力的質疑,學;貞@不屬于頂崗實習,而是嵌入電話營銷的工學結合項目課程,不但要培訓還要講解案例分析,付給學生的也并不是“工資”,而是“獎勵”。
“這還是我們向市教育局申報的工學結合示范項目呢。”該校商貿系劉主任說,根據江蘇最新制定的職業(yè)教育政策,中等職業(yè)教育、五年制高等職業(yè)教育頂崗實習時間都將調整為半年,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分別延長至2.5年和4.5年。學校不可能提早讓學生實習,而是通過校內實訓讓學生零距離接觸崗位。呼叫中心主要針對的是商貿系學生,其他各系都有相應的實訓基地,其中的硬件設備也都是學校出錢籌建的。
劉主任介紹,一般一個實訓周期為2個月,每5天一個考核周期,按照120分鐘/天的通話時間和180個/天的外撥量來考核,考核合格就能得到8個學分的業(yè)務考評學分。“推銷業(yè)務的成功率并不在考核之列,積分金額是作為實訓補貼獎勵給學生的。”
此外,還有2個學分的常規(guī)考核學分,主要考核學生實訓期間的行為規(guī)范、出勤率和服務態(tài)度。“只要學生認真對待,拿滿學分并不難。”劉主任說。
說法:校內實訓別把自己“當學生”
校方表示,學校推出的工學結合項目課程作為一種創(chuàng)新的“校企”合作模式,不但可以使學生獲得實際工作體驗,提升職業(yè)技能,還能進一步擴大學生就業(yè)途徑,使他們畢業(yè)后快速實現由學生向社會工作者的角色轉變。
“別看只是當個話務員,但對商貿系學生來說,體驗到的是真實的營銷技能。”劉主任說,這兩年我市“12345”公共服務熱線招的員工中,不少就是曾在該校呼叫中心實訓過的學生,因為他們有經驗并表現優(yōu)秀,所以被優(yōu)先錄用。
學生之所以對這樣的課程有質疑,劉主任認為,一是學生們對實際的就業(yè)環(huán)境還不夠明晰,總認為找工作的事情“走一步看一步”,或是等著學校來替他們“解決”,也沒有很好地理解學校做出的課程安排。二是有些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較差,“有的學生工作時玩手機、打游戲,還有的鉆空子,撥打自己的手機來湊通話時間,如果真到了企業(yè),這些違規(guī)行為肯定要嚴格處理”,可是學生在觀念上還沒有以職業(yè)者的身份來約束自己,不明白到了“真槍實彈”的實訓場所,就不能把自己“當學生”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