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 事
六年前,電視臺主持人當著時任市人社局局長面撥打12333熱線,打不通;六年后,主持人再次當著新局長面撥打,還是打不通。在前天廣州市政府糾風辦等主辦的《行風面對面》節(jié)目錄制現(xiàn)場出現(xiàn)如此尷尬的一幕。
這里有個關鍵詞最是刺激人的敏感神經(jīng):六年。六年是短是長?時間長河彈指一揮間,六年實在微不足道,但在政府職能部門行政行為修正和民眾的急切期待中,六年跨度已夠上“漫漫長路”。雖然世間有些事時隔多年的偶合本不怪,但像與民生密切相關的勞動保障熱線電話“梗塞”之病長達六年治不好,一定屬“離奇”之類了。
人社局長坦承,熱線電話接通率只有1/3。當然,如此“離奇”有其因由。譬如,同類熱線電話,廣州每天八九千個來電只有20多個人工座席接聽,遠不及上海300多個、北京180多個、武漢70至100個。廣州“缺錢缺人員編制”,據(jù)此自圓其說。而且,局長并不認失職。“如果給我人給我錢,我馬上整改,再搞不好,我愿意做檢討!”此言可謂理直氣壯。
原委如此,已經(jīng)很難責怪人社局了。前段時間紀委發(fā)現(xiàn)問題要求整改,人社局也“真的很急,也非常想整改”,給政府打報告希望加大協(xié)調(diào)。甚至,此次還求媒體代為呼吁,讓電話難打引起“高度重視”。倘若板子只是打在人社局身上,著實是有點“冤”了。
其實,廣州各類熱線電話患“梗塞”病絕非僅市人社局一家,且六年甚至更長時間“病”未治愈恐怕也未必是孤案。此前最“知名”的一例是,前年白云區(qū)區(qū)長參加電視臺節(jié)目時建議市民遇到問題可打區(qū)長、城管等熱線投訴并現(xiàn)場體驗,結(jié)果鬧出區(qū)長熱線幾番周折才接通、城管熱線一直忙音的“笑話”。在以往市民投訴和媒體曝光中,政府部門熱線電話相當部分打不通、甚至是空號的現(xiàn)象,也早已老生常談。
說起來,廣州還堪稱開通市民熱線電話的先行者。市長熱線開全國先河,政府部門相繼設立的熱線也成為市民反映訴求的重要途徑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一些熱線電話形同虛設,有違設置初衷,愧對市民厚望。說嚴重點,不僅是懶政,做表面文章,而且有為博政績而公然糊弄、欺騙百姓之嫌。如果再加上電話打通遭多部門搪塞和相互推諉,問題記錄下來而無下文,市民訴求之苦何等滋味可以想象。
說到底,個中“病根”無非是沒有正確看待設置熱線電話的意義與認真對待市民的訴求。要說僅是缺錢,很難說得通。且不說廣州財力不薄,解決熱線電話接聽條件應該是“小兒科”,最簡單一點可以推想,只需從“三公”經(jīng)費擠出一點點,解決接電話人員待遇不就綽綽有余了嗎?再者,在現(xiàn)有條件下,及時接聽熱線電話、解決市民訴求的責任制也有是否落實到位的問題。若解決了這些問題,破解熱線電話接聽難又何難之有?